图片来源:pixabay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对本世纪不同排放场景下的冰川质量损失进行了新 的预测。相关研究1月5日发表于《科学》。
研究表明,根据当今减缓气候变化 的努力,本世纪全球可能损失多达41%,或者至少26%的冰川。
这些预测将被汇总到全球温度变化场景中 ,补充有关气候变化的讨论内容 ,例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上进行 的讨论。
卡内基·梅隆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助理教授David Rounce团队发现 ,如果继续投资化石燃料 ,在未来场景中 ,按质量计算超过40%的冰川将在本世纪内消失,而按照数量计算 ,超过80% 的冰川可能会消失 。在最好 的低碳排放场景下,全球平均温度 的上升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被限制在1.5℃以内 ,但按质量计算仍有超过25% 的冰川质量将消失 ,按照数量计算则有近50%的冰川将消失 。
按照冰川 的标准 ,这些消失的冰川大多数都很小(不到1平方公里),但它们 的消失会对当地的水文 、旅游、防灾和文化价值产生负面影响。
该研究为区域冰川建模提供了更好的背景,Rounce希望这有助于促使气候政策制定者将温度变化目标降低到2.7℃以内——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承诺的目标。
如果温度上升超过2℃ ,则欧洲中部、加拿大西部和美国等地的较小冰川将受到不成比例的影响。如果温度上升3℃ ,这些地区 的冰川几乎将完全消失 。
Rounce指出 ,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应需要很长时间。他将冰川描述为流动极其缓慢 的河流 。今天的减排努力并不能消除以前排放 的温室气体,也不能阻止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意味着即使完全停止碳排放 ,其正面效应也需要30年至100年才能反映在冰川质量损失率上。
许多因素决定了冰川质量 的流失,Rounce 的研究推动了用模型解析不同类型的冰川 的研究 ,包括潮汐冰川和碎片覆盖 的冰川 。前者指漂于海洋的冰川,这导致它们在这个边界失去了很多质量 。后者则指被沙子 、岩石和巨石覆盖 的冰川 。
Rounce此前 的研究表明 ,碎屑覆盖层厚度和分布可能对整个区域的冰川融化速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这取决于碎屑 的厚度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 ,他发现 ,解释这些过程对全球冰川预测 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在分析单个冰川时却发现了质量损失的巨大差异。
该模型还使用前所未有的大量数据进行了校准 ,包括对每个冰川 的单独质量变化进行观测 ,从而提供了冰川质量变化的更完整、更详细的图像。可以说 ,超级计算机对于支持最先进校准方法 的应用和不同排放场景 的大规模集成必不可少。(王方)
扎根新疆大地做好非遗传承文章******
讲述人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文学艺术学院教授 吴新锋
党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研究者,我更加坚定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养更多优秀传承人 、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信心 。
2009年 ,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回到石河子大学工作时 ,我便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开展新疆非遗保护和研究。当时 ,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并不多,这为我们 的研究增加了不少困难 。但困难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这是新疆的需要 ,也是时代 的需要 。
十余年来,我们扎根新疆大地做研究 ,从零开始探索和积累,逐渐影响和聚集起一批优秀人才 ,极大地推动了新疆非遗研究工作 的开展 。2011年,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这 是新疆高校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机构 , 是集非遗教学、科研 、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为一体 的重要平台 。中心坚持“求真”原则,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和新时代党 的治疆方略开展非遗科学研究和资政服务 ,承担了三十余项国家 、省部级课题 ,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出版了新疆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2016年开始 ,中心聚焦非遗人才培养 ,将其与手工艺行业发展、乡村振兴及非遗文旅融合升级等工作结合起来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新疆 、兵团现实需要开展工作。这一转变意味着我们对新疆非遗领域的研究由“求真”转为“致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疆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成果丰硕 。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 的绣娘左拉汗 ,是我们承担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研培项目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研培班第一期的学员 ,参加培训时她已经70岁了 , 是年龄最大 的一位学员 ,却也是最努力、接受新理念最快的学员。参加培训后,左拉汗成立了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不仅自己年收入突破五万元,还带领连队妇女职工一起创业致富,成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再一次让我们提振了信心。今后 ,我们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 的独特作用 ,继续在“求真”和“致用”上下功夫 ,力争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升级 、服务社会发展和更加系统性 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
(光明日报记者赵明昊、光明日报通讯员甘秀叶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05版)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